2024-06-28 08:14:22|已浏览:557次
“它直接决定未来我读哪所大学,学哪个专业,甚至对今后从事何种职业有直接影响。”6月10日下午,刚刚走下考场的浙江省平阳县浙鳌高中毕业生叶恩琪短暂松了口气。稍作休整,叶恩琪近几天的心再次绷紧——因为填报志愿就在眼前。
在许多家长和高考毕业生眼中,志愿填报无异于另一场“高考”。
在志愿填报中“迷茫”
叶恩琪懂得“志愿”二字有多重,但她也告诉记者,自己“高中生活十分繁忙,接受外界信息相对较少,对大学专业和社会职业更知之甚少”。
“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中,心中目标一直是考个好分数,却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所以在完成高考后,人生好像失去了方向。”浙江磐安二中高三班主任张韶珂直言。事实上,记者采访到的不少高三毕业生也频频说出“与社会脱节”“迷茫”等词。
不同于一个人参加的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更多力量。
“都说七分考三分报,可怎么个报法我们也不知道。”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攻略”,许多学生犯起选择困难症。而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本身从事的工作也有局限性,甚至有的对社会分工和大学专业都知之甚少。虽然许多家长会选择查找资料、寻亲问友等,但真到了最后往往难以作出抉择。
对于农村家长来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严重。“大多数农村家长对复杂的志愿填报规则、程序不熟悉,因而很多家庭的高考志愿填报都是‘孩子说了算’。在专业选择方面,许多家长、考生甚至只能凭字面理解专业内容,靠主观臆想猜测专业方向。”湖南省浏阳市枨冲完全小学副校长邱亚来告诉记者,很多考生对专业的认识都是入学后才明白的,而这样的“马后炮”可能会导致孩子最终读了不如意的学校和专业。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高中三年朝夕相处的教师是考生经常咨询的对象。“教师可以从政策解读、填报方法、职业信息等方面帮助学生。”吉林省吉化一中高三班主任王文鲜会依据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性格等方面的了解为他们梳理职业规划、建议专业。
但出于怕担责任等因素,大部分教师始终不敢“越俎代庖”。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她只会参照往届分数线等材料及当下国家政策为学生提供一些客观的参考建议,不会做具体指导,“至于更专业的事情要由更专业的人来做”。
“总之,上学的还是学生,不是我们,最后的选择权都应该交给孩子。”浙鳌高级中学一位教师的说法代表了当下许多教师、家长的心态。
警惕“志愿填报陷阱”
正由于高考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的信息差,不少“专业人士”也盯上了这块蛋糕。
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可以给没有时间精力、不会填报的家长提供帮助。”浙江省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毕业生黄珍琦的家长告诉记者。
而吉化一中毕业生武鑫钰的家长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咨询了部分机构,但他们最终感到价格偏高,而且大多数只是“AI”指导,甚至许多指导师对高校也没有深入了解,最终作罢。日前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所谓的“专业机构”提供的数据滞后,甚至信息有误,光鲜亮丽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实为“赶鸭子上架”,目的只是多卖会员、多卖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家长要理性对待此类机构。他注意到该行业内部差异很大,“有些确实做了很多有效工作,但也仅能作为参考,最终决定还应由学生和家长作出”。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晓阳同样表示,高考志愿填报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的。但是,志愿填报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并且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家长既可参考这些机构的报考建议,又不能盲从他们给出的建议,不能由他们根据冷冰冰的数据来作出报考决定”。
高考过后,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汇总了当下志愿填报市场的乱象:“内部数据”并不神秘、“专家团队”并不专业、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渲染焦虑过度营销等,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要抓住执业资格认定这个‘牛鼻子’。”针对种种乱象,长期研究生涯教育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安次小学校长韩冰告诉记者,当下亟须规范行业准入制度,将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纳入到正规职业管理中。“就像教师资格证、医师资格证一样,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执业。”
令广大家长学生欣慰的是,近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作为官方平台,系统刚一推出就备受广大家长关注。一位毕业生家长告诉记者,“阳光志愿”基于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现在是他的“好帮手”。
关键是“认识自己”
志愿填报方法宣讲、发放相关专业书籍、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高中校长纷纷表示自己学校也会开展相关工作,方法不一而足,但时间多是在高考后。
“志愿是‘志’和‘愿’的合称,前者是追求做一个怎样的人,后者是要做怎样的事,所有的‘愿’都应建立在‘志’上才有意义。”在浙鳌高级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看来,当前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未来规划一无所知,因而导致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这是根本性问题”。
“随波逐流、追求热门专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和误区。特别是高分考生,例如各省前几十名的学生,往往都会报考金融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好像不报考热门专业就会吃亏一样。” 王晓阳说,高中教育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只一味刷题追求高分,这样教育的结果,大多数学生都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许多中学。储朝晖也告诉记者,当前志愿填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因为他们在学校一直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自主选择。不会选择就难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在磐安二中,学校会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召开家长会,开展关于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分班前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大学专业介绍,并邀请专家开展相关讲座;在高二、高三期间开展活动宣传各种专业及大学,给学生树立目标;学校还会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专业的选择及目标的引领。
但在许多中学,由于学业紧张、学校不重视等因素,类似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未得到开展,更不要说专业的课程。韩冰也观察到,除个别地区,如上海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高中学校100%开设生涯课程和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关的政策指导并不充分。
“现在学生多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了解社会,这与在现实里直接了解差别很大。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填满,而是要给孩子充足的空余时间体验社会,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储朝晖认为,职业生涯教育不能到了高中才“临时抱佛脚”,应该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始末,而其中关键是要学生有“体验的基础”。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让孩子有职业体验,让学生多参加职业授课、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逐渐了解自己,这样到高考后报志愿,大的方向就不会错”。
对于教师,储朝晖建议平常要多观察了解学生,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对高校的情况有所了解。他举了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的例子,“叶企孙很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够指导他们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他把钱学森送到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那里学习,最终成就了一代大家”。
“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是一个人人生永远的主题,也很难做得到,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储朝晖说。